作者 商迪安
2024年12月,理想汽车交付了58513辆新车,全年累计交付量突破了50万辆,成为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冠军,也是第一家跨过50万年销量门槛的造车新势力。
这一年和以往不同,得益于人工智能,理想汽车同时实现了销量和质量的提升。2024年2月,理想汽车的AD Max车型交付量占比只有20%左右,但到了下半年,这一比例提升至超过50%。这就意味着智能驾驶对销量有提振作用,且AD Max车型还会带动毛利率增长。
理想L6是理想汽车销量增长的驱动力之一。理想L6于2024年4月18日上市 ,截至9月19日,理想L6仅用时5个月,交付量就突破了10万辆,占品牌前10个月总交付量约25%,交付量激增的表面是产能爬坡快,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供应制造端的赋能。
2024年12月25日到27日,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和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理 想汽车智能空间AI负责人陈伟在2024理想AI Talk上谈及理想在人工智能上的进展和未来规划,外界对此解读为“理想向人工智能转型”。
但人工智能一直都是理想的基因,流淌在理想的血液里。2015年,李想就在理想汽车创立之初提出“希望15年之后的理想汽车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完整的体系化能力”的目标。
沿着这一面向人工智能的远景目标,2018年前后,理想加快了在人工智能的布局。2020年初,理想开始着手构建技术平台化,主要包括智能驾驶平台AD和智能座舱平台SS。2022年9月,理想将人工智能的地位提升至战略层,将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确立为战略核心。次年1月,李想在一封内部信中明确“理想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他对此的解释是“我们把人工智能从一个隐藏的战略变成一个开放的、阳谋的战略,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理想汽车一年100亿的研发投入,有近50%是投入到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表面来看,理想汽车被认为是依靠产品定义取得成功,但真正的内核是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就是理想的基因
李想在内部建立了四支人工智能相关的团队,智能商业和智能工业基于智能数据升级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理想同学和智能驾驶则直接面向用户体验。
理想L6在上市5个月内就能做到10万辆交付,除了出色的产品力、销售能力,理想汽车基于数据智能的智能工业体系,从制造端确保了新车上市后快速度过产能爬坡期,且产品品质稳定可靠。
以理想L6为例,5个月10万辆的交付规模,意味着这款新车要在上市后5个月就要产能做到月均2万辆以上。但汽车公司在新车上市后通常采用产能爬坡的方式,逐步增加产能以保证产品品质,降低风险,因此,很多汽车公司几乎都是需要3-4个月时间才能做到1万辆月产能。
在2024年11月的广州车展期间,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就说,不只是L6,其实L7、8、9都是在上市左右1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做到月交付量破万,背后对应的月产能破万,其实依靠的就是人工智能技术。
在智能工厂,理想汽车“用数据智能来驱动制造”,换句话来说,就是用数据智能来降低工艺流程的耗时,提升精确度,进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汽车工厂都有四大车间,代表汽车生产的四大工艺流程,分别是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车间对于自动化和人力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前三个工艺流程的自动化率非常高。总装是最耗人力、耗时间但对精确度要求又非常高的。总装车间的工人占了工厂大约60%比例,而这些工人大约会有50%的时间用在打螺丝上。
一辆车大约用到3000颗螺丝,在汽车生产流程中,打螺丝实际上是最耗费人力和时间的工艺之一。而打螺丝,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扭矩”,一颗螺丝的扭矩精确度,决定了这辆车在5年甚至10年这样长时间的行驶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果螺丝扭矩不精确,在用户层面的感受就是“这辆车在3年左右容易出现异响”或者是“某些零部件的连接松垮”。
因此,如果在生产端不解决好打螺丝这个问题,不提高这四大车间60%的工人的效率和精确度,是不可能做到新车上市第一个月生产1万辆汽车的。为了提高这个环节的效率和精确度,理想汽车利用智能数据——毫秒级的内置的扭矩曲线,把打螺丝的过程和原来的过程进行对比,通过深层的计算逻辑智能判断这个螺丝是否真的连好了。如果没有连接好,系统会发出警报,工程师和质量人员会跟进处理。
在四大车间,理想汽车都是利用数据智能来提升每个环节的效率,并确保生产质量。2023年7月,理想全栈自研的智能制造操作系统 Li-MOS 上线,实现了每一辆理想汽车从排产开始到下线的制造过程全周期管理,包括计划、物流和四大车间的端到端全流程闭环。
比如,在冲压车间,理想汽车会利用所有冲压相关的参数——有1000多个,自动根据冲压车间的原材料的状态去匹配最优的冲压参数,这样就可以快速上量而不是慢慢尝试。焊装车间的自动化率已经接近100%,但抽检无法保证质检全面覆盖,成本也相对高,所以理想汽车会采集焊点焊接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参数,并利用参数的变化建模,对焊点的可靠性进行预测或者分析,如果焊点数据发生偏移,系统很快就能检测出来,方便后续针对性检查。
Li-MOS 生产操作系统高效调度计划、物流和四大车间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高质量数据,而这些数据提供了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落地的可能性。基于用户车脱敏数据以及基地制造过程数据,理想汽车全自研了一套AI工具系统,实现了端到端的数据AI应用。
AI智能模型的应用其实还覆盖到了汽车服务环节。比如,传统的售后服务从发现问题、建立工单、诊断问题、进店维修全流程至少需要3天时间,但借助AI模型,只需要5秒钟就能完成车辆诊断、方案生成和零件准备,直接去除中间环节,大幅缩短了售后维修技师到客户的链路。得益于数据智能的应用,理想汽车北京工厂于近期入选了工信部发布的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过去一年,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也取得了关键进展。李想本人就是智能驾驶的资深用户,他没有司机,都是自己开车——80%的时间他都是依靠智能驾驶系统在开车,只是因为另外20%是他需要赶时间,更注重效率。
在2023年底已经推送全场景NOA的情况下,李想仍然把智能驾驶团队不少人赶到了美国,让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体验特斯拉FSD V12。去年4月,理想开始全力转向端到端。理想汽车AD团队200多人集中在中关村进行封闭开发。1个月后,李想就在北京研发总部体验到了采用端到端技术的测试车辆。
他给的评价很高:“过去1个月的训练比过去3年做的东西进步速度要更快。”为了加快数据训练,李想非常支持AD团队在算力端的投入,每年在训练算力上投入超过10亿元,把算力从2023年中的2.4ELOPS增加至2024年底的8EFLOPS。
2024年10月和11月,理想汽车分别全量推送了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和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能力。 理想的端到端模型全部由一个模型来实现,中间没有任何规则。安全、舒适和效率也因此大幅度提升,驾驶方式更拟人化。随着模型训练数量的提升,理想汽车未来也将跨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基于理想自研的车载认知大模型Mind GPT打造的理想同学也在快速进化。这个模型的迭代速度非常快。2023年4月,Mind GPT 1.0的第一版模型完成;2023年年底,理想汽车推送了OTA 5.0,大模型上车。去年年中,理想的Mind GPT 迭代到了2.0。除了车端,手机端的理想同学App也应用了这个模型,并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了。
面向未来,Mind GPT 的模型架构采用的是MoE(混合专家模型)和Transformer结合,持续往前迭代。“我们是希望能够实现从L1 ChatBot(聊天机器人)到L2(推理者)的变化。在L1,它能实现多模态,拥有指令遵循的能力。当理想同学走到L3的时候,Mind GPT 应该是一个多模态智能体。”理想智能空间AI负责人陈伟说。
“智能体”,这就是李想心中人工智能的“iPhone 4时刻”——普通老百姓都能用,能独立、连续、持续的完成任务,而不再需要密集的提示词。
理想成立之初,人工智能就已经是长远发展目标的核心。第一辆理想汽车下线、交付,人工智能在理想的产品体系内拥有了落地场景。围绕人工智能,理想汽车在智能工业、智能商业、智能驾驶和智能空间初步建立了体系能力,既覆盖广度,也进入深度。人工智能就是理想汽车天生的基因。
硅基家人,李想的AI新思考
成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是李想和理想汽车和终极目标,基于这个定位,理想汽车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李想认为,汽车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入口,一种呈现方式,终极的人工智能也并非只有一种形态。
在人工智能时代,汽车将会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空间机器人,而理想要做的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进行融合,让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延伸,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
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理想汽车将经历三个阶段,也代表着AGI(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增强我的能力”。人工智能只是辅助角色,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用户,但人工智能给用户带来便捷、高效的体验。人工智能的使用者是最终的责任人。
第二阶段是“成为我的助手“,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任务并承担结果,比如L4自动驾驶,车辆可以独立完成行驶任务,并对任务的全流程负责。
比如,用户可以指示一辆L4级别的汽车去接孩子,无需亲自在场。车辆抵达学校后凭借面部识别技术让孩子安全上车。在这个阶段,理想同学代表认知智能,与L4自动驾驶代表的空间智能将会结合成一个VLA模型(视觉语言行动模型)。
第三阶段就是“硅基家人”,人工智能已经不需要任何指示,成为了家庭的一员,或者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对所有相关成员都有深入了解,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使用者的记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并得以延续。
理想计划分三步走实现终极目标:首先是在中国市场争取成为第一,然后考虑在受美国限制以外的市场做到第一;2025年,理想的目标是要在中国成为智能驾驶的第一,在语言智能、大语言模型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方面进入到前三;再往后,要把语言模型和智能驾驶合成一个更大的VLA模型(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全面进入智能体阶段。
李想关于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来源于理想汽车,但又高于理想汽车。他承认,理想在未来一定会做人形机器人,让人工智能具备更多的产品形态,也可能会推出一辆人工智能跑车。
从“产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方面是李想坚定回归用户体验,一方面则是他对产品背后的技术变革保持足够的敏锐度。
2023年初,超级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横空出世,李想在第一时间就体验了这款产品,他对此的评价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人工智能应该的样子”。
也是在那一年春节,他召集理想汽车的高层举行了战略会,会议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工智能。他向所有人传达了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紧迫性。陈伟就说:“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我们(指理想汽车)什么也不是。”
李想为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足够专业的输入,他仍然从一线管理中抽身出来,每周参加4-5次人工智能会议、看论文,听取每个团队关于落地实践的汇报。
理想汽车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变革,全面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十年。理想汽车抓住了这个机遇,只用了58个月,就交付了第100万辆汽车,创造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一个100万辆记录。
下一个10年,甚至50年,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李想决定集合理想汽车在过去九年积累的所有技术优势,推动理想汽车成为一家真正的人工智能企业并取得领先,把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只要所有的中国企业不放弃,就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一切皆有可能。希望我有生之年可以做到。”李想说。
在年轻人身上,李想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在2024年,理想迎来了3000人的校招新成员,在李想的眼里,这些人比他们那一代人优秀10倍以上,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心智成熟,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拿出了结果。理想的技术展示会上AI相关产品有一半以上都是校招团队做出来的,这令他非常惊讶。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个时代已经开始了。”李想说。
来源: 电厂